每年正月十五,“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?!”的热搜都要例行刷屏——其实,元宵节曾经是放假的:唐代放假1-3天,宋代放假5-7天,明朝放假10-20天!
然而作为一个如此盛大的传统节日,元宵节却来历不明。至今没有人能确定,元宵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
如果你去搜索这个问题,会发现很多文章都会提到元宵节起源于汉代,最早是汉武帝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。此说从宋代以来,就被历代学者推为主流。然而细细考究起来,却大有商榷之处——记载汉代太一神祭祀日期的是《史记•乐书》:“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,以昏时夜祠,到明而终”。上辛就是每月上旬的辛日,由此可知,太一神祭祀必定在正月的上旬,而不可能是正月十五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且西汉也没有任何文献提到正月十五有什么庆祝活动,可见这一时期应当还没有成型的元宵节。西汉之说不靠谱,又有很多文章推崇“东汉说”,称元宵节本来是佛教节日,燃灯的本意就是供佛。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,这才带来了元宵节。然而这同样不能成立,古印度根本就没有任何与正月十五有关的节日,此说纯属后来的佛教徒赴会。
从目前的文献来看,最早的正月十五活动,应该是在晋朝以后才出现的。成书于南北朝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,正月十五虽然还不算一个盛大节日,但已经具有节气的样子了,而且其内容还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套:
“正月十五日。作豆糜。加油膏其上。以祠门户。先以杨枝插门,随杨枝所指,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……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祷之。加以肉覆其上。登屋食之。祝曰。登高糜。挟鼠脑。欲来不来。待我三蚕老。是则为蚕逐鼠矣。”
意思是说在正月十五日白天要做豆粥,用来祭门户。祭祀的方法是,正月十五日,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,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。然后爬到屋顶上把粥吃掉,并且诅咒说“登高糜。挟鼠脑。欲来不来。待我三蚕老。”——很明显,这是在希望老鼠不要来伤害养的蚕,而举行的祭祀仪式。
白天场结束之后,正月十五还有晚上场——祭紫姑:“其夕迎紫姑。以卜将来蚕桑,并占众事。按刘敬叔异苑云。紫姑本人家妾。为大妇所妒。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。故世人作其形迎之。祝云。子胥不在。云是其婿。曹夫人已行。云是其妇。小姑可出。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。”
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,又作子姑、厕姑、茅姑、坑姑、坑三姑娘等。相传紫姑为人家妾,大老婆嫉妒,就每每让她打扫厕所。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,紫姑激愤而死。死后成为厕所的保护神,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猪栏边或厕所边祭司紫姑,同样也是为了祈求来年养蚕顺利。
荆楚岁时记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,后来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。这也让紫姑信仰迅速传变至全国,一直到近代还有很多地方隆重庆祝。
然而南北朝时记录的整个正月十五活动,都和我们后世熟知的元宵节相去甚远。这一变化,很有可能与道教的崛起有关。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,并提出了“天官、地官、人官”祭祀体系——第一代天师张道陵,亲自制定了“三官手书”的道教仪式:每次为病人祈福时,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,同时准备三份。一份放在山上,代表天官赐福,一份埋在地下,代表地官赦罪,一份沉入水中,代表水官解厄。
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“三官大帝”信仰和“三元节”盛会——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,成为“中元节”地官生日;“下元节”水官生日,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十五;而正月十五则被道教认证为“上元节”,即天官——中元节和下元节都在十五日,上元节选在十五日也是理所当然的。然而整个上半年除了正月十五,再没有其他像样的节气了——于是从南北朝以后,元宵节就带上了浓重的道教色彩。
到了唐朝宋朝,皆以道教为国教,元宵节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隆重,并在宋朝出现了吃汤圆的庆祝方式——然而汤圆是唐宋明节庆活动中最不重要的东西,元宵节真正的核心关键在于观灯和狂欢。尤其是在宋代,平民甚至能够在元宵节这一天自由进入皇宫赏灯。而这自然也就成为青年男女相会的最佳日期,于是元宵节带上了情人节的色彩。
实际上,古代中国正式的情人节是上巳节(至于七夕节则是女儿节)元宵节从来没有被官方认定为情人节。然后我们只要翻一下从唐朝开始的各种元宵节诗词和戏曲,就会发现几乎全都是男女相爱主题。大家最熟悉的要数辛弃疾的《青玉案》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而著名的典故破镜重圆,也同样发生在正月十五。
宋朝亡于蒙古征服,草原没有元宵节习俗,因此元朝废除了上元节假期。有一种说法是忽必烈认为元宵谐音“元消”,因此感到忌讳。但这并不成立,实际上元朝废除的并不只有上元节,而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被废除了。整个元朝全年放假只有16天,堪称中国历代王朝倒数第一。《元史•张养浩传》就记载:“世祖临御三十余年,每值元夕,闾阎之间,灯火亦禁”。
元朝覆灭之后,元宵节也迎来了全面复兴——朱元璋作为工作狂,给明朝官员开的假期并不算多,但却一口气给元宵节放了10天假。到了宣德年间甚至一度增加到20天,即使今天的人恐怕也要羡慕了。
• (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)
南海墨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